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叶晚清时期骤然衰落对英出口锐减94%

时间:2023-06-23来源: 首页*三牛娱乐注册-登录平台-larrybristol.com

  1880年,中国的茶叶出口达到顶峰,数量约为2亿斤,其中对英国的出口为1.27亿斤,占63%。

  之后,曾经享誉世界的中国茶叶,逐渐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力,出口直线下坠。

  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量,从1880年的1.27亿斤,陡降到1899年的0.06亿斤,20年时间锐减94%。

  18~19世纪,茶叶曾占中英航线%的货值,英国数千万两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。

  英国人辛辛苦苦搞殖民地,赚取的财富、开采的银矿,一多半通过茶叶、瓷器、丝绸等贸易,最终被中国赚取了。

  要想快速缩小逆差,莫过于让自己成为茶叶生产国,但英国阴湿多雨,日照不足,不具备茶叶生长的气候。

  英国植物学家建议,与中国毗邻的英属殖民地,有三个地方适合种植茶叶:印度的阿萨姆邦、锡金的大吉岭地区、热带岛屿锡兰(斯里兰卡)。

  1834年5月,英国茶叶委员会派出秘书乔治·戈登,从中国偷回了8万颗种子,在阿萨姆、大吉岭、锡兰试种茶树成功。

  1848年6月,派出植物标本采集专家罗伯特·福琼,用两年多时间,走访了中国的各大茶叶高产区,对所到之处的气候、土壤,以及茶叶种植、采摘和加工技术,都作了详细的记载。

  1851年2月,福琼把在中国采集的2万茶叶种子,装了整整16个巨大的玻璃柜,并带上8名福建武夷山的制茶师傅,以及大批的制茶设备工具,从上海坐帆船抵达印度加尔各答。

  1899年,阿萨姆地区的茶园扩大到1350平方公里,锡兰的茶园面积达到1550平方公里。

  随着茶园的不断扩大,茶叶揉捻机、西洛钩式焙炒机、茶叶解块机、茶叶分拣机、快压卷机、茶叶打包机……各种制茶机器也纷纷诞生。

  19世纪末,印度已实现揉茶、切茶、焙茶、筛茶、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,生产效率比中国高了一百多倍,一下子就拉开了生产成本的差距。

  另外,中国茶叶在运上英国商船之前,三分之一的成本花在从产茶区运往港口的路上,“过路费”达到几十种。而阿萨姆邦、锡兰的茶园建有铁路直通码头,节省了这些成本。

  中国茶叶对英输出的重要口岸福州的海关报告说:“目前印度和锡兰茶在价格及质量上不仅已打垮福州的低级茶,而且还打垮了一些高级茶,并很快使福州茶日益丧失其最好的销场——英国及其殖民地”。

  至此,英国凭借70年的努力,终于取代中国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帝国。英国公司几乎完全控制了全球茶叶贸易,巨额的财富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它们。

  1890年,印度茶长驱直入,迅速占领了西藏,以及云南丽江、中甸等市场,导致川茶、滇茶遭遇重创。

  外国茶叶居然卖到了中国的重要产茶区。著名的茶马古道,出现了茶叶的逆向流通,这让中国人情何以堪!

  这时,印度茶、锡兰茶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茶。中国人不得不向印度学习怎么来种植、制作茶叶,这对号称“茶叶之国”的中国来说,实在是莫大的讽刺。

  郑世璜考察归来,建议向印度学习,推广大规模种植,购置各种茶叶加工机器,提高竞争力。

  然而,中国茶商固步自封地认为,不论是印度茶还是锡兰茶,都是低档货,只能销给蛮夷。有几千年喝茶传统的中国人,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更高。中国茶农依靠传统手工工艺,好好做高品质茶叶,专供国内市场就行了。

  英国公司强力引导消费市场,培育国际上的红茶饮用习惯,宣传使用印度与锡兰茶叶的英国红茶最正宗,并从产业链角度对华茶进行多方打压。

  到1892年,伦敦杂货店里已经买不到华茶。短短几十年时间,华茶从趋之若鹜沦落到“无人过问”。

  日本争夺绿茶市场的方法,是拍摄中国人不卫生制茶的照片,到处宣传。同时声称中国绿茶缺少维生素和蛋白质,污蔑中国茶叶加入了着色剂。

  日本的这些不实宣传,逐渐使美国消费者改变嗜饮中国茶的习惯,改为饮用英国红茶和日本绿茶。中国茶叶逐渐失去了美国这个第二大出口市场。

  范和钧在《屯溪茶业调查》中说:“华茶外销衰落的原因,与其说是由于其他各国的茶产起而兴之竞争,不宁说是由于中国的茶业不能与人争胜,而中国茶业之所以不能争胜,第一是因茶叶的品质过于低下……”

  与印度、锡兰的大茶场相比,中国的茶叶生产者,多是以种茶为副业的小农户,茶树零星散处,一户茶树不过数十,至多数百株,产量不过数十,至多数百斤。规模小而分散,效率低,成本高昂,工艺不一,质量参差不齐。

  晚清中国的茶叶出口,至少要经过“茶农→行户→制茶号→口岸茶栈→洋行→外国商家”等环节,整个茶业交易环节十分繁杂,存在诸多根深蒂固的恶习。

  每多一次转手,即多一层盘剥,中间商既明取佣金,又暗地压秤压级压价,或以次充好、掺杂使假。

  一些茶商将原本一片叶芽或两片叶芽的茶叶,降低到三片叶子、四片叶子,甚至直接往茶叶里掺入老茶叶或树叶。

  众多中国茶商的经营、产业组织方式十分落后,固步自封,消息闭塞,“成本不充,艰于周转”,“借本谋利,货难久延”。

  归根结底,问题在于茶农和茶商的分散、狭小和孤立,虽然拥有先天资源优势,最后却陷入无序竞争和内卷当中。

  2008年,新华社登出一篇报道:“七万中国茶厂,为何不抵一家立顿 ?”当时,全中国有上千万茶农、7万多家茶厂,年产值300亿人民币。立顿茶叶的年产值为230亿人民币,相当于中国茶业年产值的七成,而利润则远超七万中国茶厂之和。



上一篇:贵州松桃:梵净春早茶飘香(高清组图)
下一篇:奢侈品之三——天价茶_1